从潜江小龙虾看土特产经营发展之路

来源:半岛综合体育最新网址    发布时间:2023-11-12 16:30:56

  见田成方、渠相连、土肥沃、路成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景观。来到龙湾镇瞄新村虾稻万亩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虾稻田,围沟里的小龙虾潜入水底,不见踪影,偶有零星“活泼”的小龙虾浮出水面,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小龙虾具有适应能力强、抵抗力强、病害少、生长速度快、捕捞简单、易于运输等特点,潜江是小龙虾最佳生长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潜江形成了集小龙虾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22 年,潜江虾 - 稻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 750 亿元,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逾 20 万人。潜江收获了“中国小龙虾之乡”称号,“潜江龙虾”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日,记者走进潜江,探求潜江在潜心耕耘小龙虾产业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内涵、彰显特色、做大产业,并以此观照“土特产”的经营发展之路。

  追溯潜江小龙虾养殖历史,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当地“虾稻连作”模式的开创者刘主权。2001年,时任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承担着镇里下达的消灭 150亩抛荒田的指标任务。

  潜江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为何会有撂荒田?原来,潜江市北枕汉江、南接长江,河湖纵横交错。境内地势低洼,雨季湖泊蓄水后,低湖田的地下水位和过境径流水位同时抬升,农田因此难以自主排水,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差。这里,低湖田面积曾一度达 20 万亩以上。

  宝湾村一带就有不少田地长期浸渍于冷水,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由于种田收入低,一些村民纷纷抛荒外出谋生。

  喜欢思考的刘主权在寻求解决办法时,发现田里有不少野生小龙虾,市场上售价也比粮食高,于是就尝试在承包的 70 亩低湖田里养龙虾。

  这一大胆尝试需要打破常规认知,因为在潜江庄稼人眼中,小龙虾喜欢在土壤里打洞,破坏了农田和其他水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害虫”。

  “第一个吃螃蟹”的刘主权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第二年,他又根据龙虾怕热、怕冷的习性,探索出虾稻连作——养虾正好利用了冬闲季节,九、十月份水稻收割后投种虾,第二年四、五月份起虾,小龙虾还对稻田起到了松土、除草、增肥的效果。到 2002 年的春天,他捕了 1万公斤小龙虾,卖了 4万多元,种水稻,又卖了 2 万多元。

  刘主权养虾致富的故事迅速传遍了整个宝湾村,“虾稻连作”的养殖方式也迅速地普及开来,低湖田也变成了抢手货。

  “我们的探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潜江的养殖环境紧密关联。我们潜江的水质好,加上我们给它创造一些外部的环境,所以说我们潜江龙虾品质相当好。”刘主权表示。

  潜江域内有汉江、东荆河、田关河、总干渠等大中型河流,与之相连的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独特的土壤、气候、水质环境十分适合小龙虾繁育生长和大规模养殖。

  随后的时间里,在消费的拉动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这一从积玉口镇发源的虾稻连作模式,后来又发展成虾稻共作模式,迅速带动了潜江市的虾稻产业腾飞。

  “通过虾稻共养,一亩可产小龙虾 350~400 斤,亩均总收入 5056 元,亩均总纯利润 2400 多元,是单种一季水稻的 5 倍。”龙湾镇瞄新村村民赵常操,承包了 25 亩地,收益好的年份最高能赚二三十万元,一般年份也能有 10 万元左右的收入。

  所谓“虾稻共作”,即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沿稻田田埂挖出宽4 米、深 1.5 米的环形虾沟。每到插秧时节,村民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稻田里。这样一来,四、五月份收获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当地人称作“一稻两虾”。

  虾稻共作能充分的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共同生长,产品的质量同步提升的目的。

  这一高效种养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2018 年初,原农业部发布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名单,潜江市有两个上榜,分别是莱克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华山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截至目前,潜江建成有 13 个万亩和 70 个千亩虾稻集中连片基地,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 85 万亩,实现亩产小龙虾 170 公斤、水稻 600 公斤。在潜江的辐射带动下,湖北监利县、洪湖县也发展起小龙虾养殖业。《中国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3)》显示,2022 年湖北省小龙虾产量达 113 万吨,居全国第一。

  潜江人冲破思想的束缚,扎扎实实立足本地水土资源,通过创造性地在低湖田里养殖小龙虾,创新性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变低湖田为高效田,有效解决了农田冬春撂荒问题,在一块地上同时收获了稻米和小龙虾两种农产品,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及时准确研判市场走势,适时在潜江乃至周边县市推广“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小龙虾供给量,满足了加工和餐饮端的消费需求,也为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要念好“土”字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孕育了各地不同的农业资源,要坚持有咋样的水土就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咋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土”绝不意味着没有水平,绝不代表着不用创新,做好“土”字文章,既需要吸取借鉴当地传统的优秀种养经验,更要把握新的市场发展机遇,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创新种养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挖掘、激活和放大当地资源优势。做好“土”字文章,不仅靠打造特色农产品,还能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

  2010 年前后,人工养殖小龙虾面积逐年递增,尤其是虾稻共作模式诞生以后,在湖北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大量推广,养殖规模持续不断的增加,对种苗的需求也飞速增加。而由于在捕捞小龙虾一直都是捕大留小,导致留下的小龙虾亲本都是前期的小规格虾,成熟的较晚,繁育的苗种质量不高,造成了逆向选育的结果。未解决这一现状,必须要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和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来提供充足的优质种苗,以满足生产需要。

  对此,潜江瞄准人工育苗这一关键领域,靶向发力,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技术探讨研究并取得成功。2013 年,在湖北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依托湖北莱克集团,投资 3 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中心,完成了近 4 万亩的繁育基地建设,开展规模化稻田生态繁育,年选育优质虾苗达到 30 亿尾。2015 年以来,已销售虾苗 20 亿尾,其中为湖北省内另外的地方供应了40 万亩养殖面积的虾苗,销往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的虾苗近 5 亿尾。

  苗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芯片。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潜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率先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良种(苗)繁育关键技术攻关,将产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研发、品牌端推升,不仅满足了本地扩大养殖规模对种苗的需要,还有效满足长江中下游优质苗种供应需求,提升了潜江龙虾产业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突破不仅在小龙虾种苗繁育,也在品质把控上。2018 年 5 月 18 日,全国首个虾—稻产业大数据中心在潜江上线,实现了小龙虾全产业链的追溯和监管。消费者想知道小龙虾来自哪个基地,吃了什么饲料,出自哪个车间,只需扫描小龙虾包装上的二维码,就知道这些情况。

  标准化生产是确定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一环。潜江市陆续出台《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实施方案》,建立水产养殖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 5项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目前,潜江龙虾养殖基地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全国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已建设完成 11 个产品质量可追溯基地和一个中心监控平台,初步建立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业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控和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诊疗“四位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华山、莱克公司生产出口的龙虾产品,在欧美多次“苛刻”的检测中,无一例超标。

  产品的竞争优势,突出表现在品牌打造上。在潜江不少消费场景中,记者看到小龙虾产品包装上,不仅有企业品牌,还在明显的位置标注了“潜江龙虾”区域品牌。

  2018 年,湖北确立了打造“潜江龙虾”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战略,并加大对品牌的管理力度。“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强化‘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可识别性,在全产业链各环节统一规范使用授权标识。”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军表示,市域内潜江龙虾加工、运销、餐饮企业统一使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实行“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品牌”双品牌运行模式(母子品牌);潜江龙虾收购、运销环节所用的打包箱、泡沫箱、包装袋等外包装上统一印制“潜江龙虾”商标;潜江龙虾加工企业生产的龙虾初加工、代工、龙虾烹饪佐料等产品大小外包装统一使用“潜江龙虾”商标。市域外潜江龙虾餐饮企业直营店、加盟店、连锁店门头统一使用“潜江龙虾”商标。

  我们看到,潜江从种苗繁育、多元化营销、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加力,强化了产品的质量,夯实了品牌基础。同时,强化对品牌的统一管理,规范品牌使用,既提升了“潜江龙虾”品牌的可识别性,又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为“潜江龙虾”品牌销售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潜江小龙虾的发展告诉我们,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就要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打好“特色牌”,增强竞争力。既要立足“土”字深耕,又要聚焦“特”字创新,重点从品种、品质、品牌入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靠品种争先取胜、靠品质增产增收、靠品牌赢得先机。要跳出本地看全国,在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特别要依靠科技、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打造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品,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把土特产做得“高大上”,更好带富一方。

  走进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记者看到,小龙虾“预制菜”生产线火力全开,各色菜品丰富多样。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汤炜祎介绍,调味虾和预制菜是当前发展趋势,公司近年来也在“预制菜”赛道上进行积极探索。此外,公司还引进智能剥虾、自动称重、自动罐料等生产设备,对下属公司的调味整只虾、调味虾尾、单冻虾尾等加工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小龙虾行业的头部企业,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旗下拥有莱克集团等 3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生产总值 20 亿元,小龙虾加工量和出口创汇连续 10 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2022 年加工小龙虾等水产品 12 万吨。

  “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整合多个项目,积极推动小龙虾产业融合发展。”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军说。

  目前,潜江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5 家,规模以上小龙虾加工公司 48 家,年加工能力达 50 万吨,形成整肢虾、虾仁、虾尾等 10 多个系列 60 多个品类的丰富产品线。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潜江小龙虾产业纳入首批“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建设范围,老新镇被推介为“2021 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熊口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

  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下,潜江小龙虾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延伸。在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甲壳素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玻璃罐子装着的甲壳素,它由虾壳经过粉碎、干燥、磨粉、萃取、提纯等一系列工序后加工而成。这种高浓缩的保健胶囊,公司每年可生产 50 亿粒,甲壳素衍生制品年销售收入逾 30 亿元,占该公司年利润总额的 55%。

  这是潜江龙虾加工公司发力精深加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潜江小龙虾加工公司探索小龙虾低聚糖(壳寡糖)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品的发展应用,积极开发利用废弃虾壳生产甲壳素、壳聚糖、氨糖等制品,建成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助力传统农业向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跨越。也正是在深加工领域的探索,使得潜江在小龙虾产业中分得更多利润。

  在小龙虾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同时,“虾稻共作”模式的另一端——稻米的加工也取得长足发展。“我们参与完成了籼粳复配的多品种开发,使虾乡稻米的口感与售价始终位于行业前列。”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新上稻米(虾稻)油项目,补齐在食用油上的短板。”

  “一盒 700 多克,三盒油焖大虾90 都不要,顺丰包邮,赶快进入直播间抢购。”走进星抖网红直播基地,记者看到,公司董事长刘晓飞正在镜头前直播,2 个小时的直播达成近2000 单 7 万多元的成交额。

  记者在潜江采访期间了解到,不少潜江小龙虾经营企业顺应新的消费形势,积极拥抱电商直播这一新型销售模式。今年上半年,潜江小龙虾网络销售额已突破 40 亿元。

  小龙虾触网销售,离不开高效物流体系的支撑。在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潜网集团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记者看到商户们正抓紧时间将刚到的小龙虾分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一派繁忙景象。市场大屏幕上公布的“小龙虾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市场的风向标。

  “借助市场提供的冷链物流配送服务,我们的虾子 4~16 小时就能轻松实现全国鲜活供应。”小龙虾交易中心的商户魏晓涛高兴地说。

  2017 年,潜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潜网集团,建成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我们为商户提供包括线上线下、物流配送、冷链仓储、供应链管理服务、孵化培训、虾稻实训等在内的七大服务。市场入驻商户近 660 家,高峰期小龙虾日交易量可达 2500 吨,年均配送达 20 余万吨,年交易额突破 100 亿元。”潜网集团副总经理郭颂介绍,“在市场的辐射带动下,虾源自发向市场聚集,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的养殖户和商户也将小龙虾送到潜江,小龙虾成交价也高于周边市场。”

  近年来,潜江着力做活仓储物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产销精准对接的小龙虾销售机制,让小龙虾畅通链接大市场。目前,搭建了全方面覆盖的农村电商网络体系,布局村级网点 360 家、镇级服务网点15 家、市级电商运营中心 1 个,建成冷库 81 座,总库容量约 43 万吨,正全力推进包括潜江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园 40 万吨冷链物流中心在内的公共重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潜江还加快农旅融合,连续 12 年举办龙虾节,打造集餐饮文化、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潜江生态龙虾城,开发出小龙虾美食之旅、玩乐之旅、游学之旅等主题线路,努力让“食客”变成游客。据统计,五一期间单日前来生态龙虾城打卡的游客量突破 10 万人,生态龙虾城成为热门美食旅游胜地。

  透过潜江龙虾的发展历史来看,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离不开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发展中拓展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背后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包括种养环节,还涉及加工、分级、包装、仓储、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要立足特色产业,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下功夫,发展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流通、电商销售等业态,贯通生产和销售,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要集群式发展,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培育引进一批经营理念先进、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利益协同、有序竞争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企业+ 家庭农场”模式,带领乡亲们闯市场,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为您推荐